学生风采
西南之行 步履不停----写在2015晋宁双河支教队出征之际
编辑:陈淑铌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8日

 去年夏天,有这么一群心怀热情的数院学子,在学院团委书记陈向柳老师的带领下,一行10人组成暑期社会实践队,从厦门出发,奔赴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双河彝族乡,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支教活动。  

 他们调查了双河彝族乡教育现状,探寻留守儿童现状和少数民族地区师资现状。为深入了解双河乡的经济现状和整体情况,他们还走访了乡政府,与分管副乡长、人大主席进行座谈;分组进行了学生家访;参观了当地特色村庄——核桃园。  

 在调研中,了解到因政府财政收入的短缺导致教育经费不足,全乡的教育单位仅有一所幼儿园、一所寄宿制小学和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以及乡民的家庭经济农业为主结构单一、年收入人均5-6万等情况后,分析出背后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失去劳动力的家庭将迅速陷入困境。但双河乡的经济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落后,而乡民精神的贫瘠也导致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生活还算富足时,他们也就不再强求自己的后代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只是放任自由。而山里地广人稀,全乡没有校车,每周只有两辆迷你公交车接送学生上下课,教育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是、彝族乡的民族文化也正在被迅速汉化。  

 为调研留守儿童的现状,他们分别向双河民族中学、乡政府了解情况。通过向双河民族中学学生发放了问卷,利用数据处理结合个别的学生访谈,发现了双河乡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  

 在双河,留守儿童约占四分之一,这些留守儿童并非本地人,而是来双河务工人员的后代。当父母再次离开双河外出打工时,这些孩子便只能单独留守,同时还要肩负起监护弟弟妹妹的职责。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优秀,责任心强,有明确的学习规划,但是他们不善与同学沟通,面临转学困境……  

 经过对当地仅有的两所民族学校之一的双河民族中学里领导、老师等的采访。发现目前,学校的师资队伍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师生比例低,教师配备不足,许多在职教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大,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7小时;第二,教师流动量大,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第三,缺乏美术、音乐、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第四,所有老师都需住校,无法兼顾个人的家庭生活。  

 在对双河乡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之后,他们开始了支教活动,担任着老师的助理进入课堂,给孩子们上数学课,开展主题班会,进行体育运动,一起出操打球,和老师们进行联谊,参加防地震演练、开展禁毒宣传教育,举办数学教研沙龙。他们的行径受到了当地的支持与鼓励,还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临走之际,队员们还为每一位中学生写下了寄语。  

 从去年4月开始,他们就一直马不停蹄,直到12月份才算告一段落。“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只有出去的那么几天才算是实践,一项饱满的实践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漫长的、有始有终的过程。”带队队长陈淑妮如是说。最终,在院党委、团委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被评为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团队。陈淑铌、万海华获得厦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实践队调研报告被评为优秀调研报告。  

 2014年云南之行,他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的真正面貌——“既不是电视上七彩云南的遍地美景,也不是贫困山区那样四处哀嚎,在那里,精神上的贫瘠,才是最大的悲哀。”  

 而如今2015年,晋宁双河暑期社会实践队又将启程,经过激烈的报名筛选,最终选定了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本科、研究生各专业的7名优秀同学组成队伍,院团委书记陈向柳老师担任指导老师。7名成员分别为队长朱怡欣、李超、王文敏、柯颖、李娆、薛旎、姚慧,根据每个队员的个性以及特长将队伍分为后勤财务组、宣传组、支教数学组、支教英语组和调研组,每个队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实践队确定于518日启程,520日抵达晋宁双河民族中学开始为期16天的支教,于65日结束实践活动。此次实践队联合了学院青协以及研究生会为双河民族中学的孩子发起了募捐活动,呼吁全院的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帮助晋宁的孩子们,希望为支教行动争取更多力量。  

 有了去年经验和对双河乡的了解,前期经过沟通,已确定支教课程为数学、英语、音乐、体育,主要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八年级学生。除了传统的课内教学之外,还将开展趣味数学、趣味英语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在校期间,实践队还将开展校园讲座、趣味运动会、心理聊天室、家访等多样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自我,挖掘潜能,通过一举一动的引导,为孩子们带去知识,带去梦想, 培养出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支教之余,此次实践队还会以中国梦为主题,结合校园活动对双河民族中学的学生们进行调研。希望学生们可以意识到,行业无贵贱之分,各行各业都在付出他们的辛勤劳动,而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由每个人的中国梦铸就而来的,从而鼓励和引导同学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支教这颗种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已生根发芽,他们为乡村孩子们带去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让孩子们领略到外面的世界,给孩子们一些新的理念。而他们也怀揣着这样一份愿望,再次踏上云南之旅,在为山村孩子们带去希望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宣传中心/胡杨